减速机系列产品
 
减速机首页 > 减速机新闻中心

中国制造业后生存时代强盛基因

中国制造业后生存时代强盛基因


     国内制造业厂商大多脱胎于家庭作坊式工厂,以产品代工为主。在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之后,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生存环境的转变,这种类型的中国制造型企业正面临着痛苦的变革期。其所面临的困扰也表现得惊人的一致生存现状极其相似这些企业可以说是前生存时代的典型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但如此的高速发展是以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带动产出为代价。中国制造业整体一直未能摆脱高损耗和低效率的困局。中国每年创造世界4%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消耗着世界上15%的淡水,25%的氧化铝,50%的水泥,28%的钢材……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已成为能源消耗的大户。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的年劳动生产率却仅为人均3.8万元,是美国和日本的4%、德国的5.5%。
      透过以上种种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企业现今的生存状态的确可以用乌云密布来形容。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中国制造业如何突破生存与发展的瓶颈尤为重要。
  12月21日,中国科技部制造业培训中心、《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社、赛迪网主办,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共同在广州举办了 “2006制造业信息化成果交流会”,交流与总结国内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以切实推动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帮助制造企业借助信息化工具提升管理,迎接迫在眉睫的机遇与挑战。广东省信息产业厅领导、珠三角近600位企业的CEO、CFO、CIO出席会议。交流会将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十几个城市召开。
  近日,国内一主流媒体也公布了其近期针对全国范围内五百余家不同行业和规模的制造企业进行一次生存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制造型企业生存状况堪忧,其中不乏规模较大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一些盈利状况还不错的上市公司也在其列。
  该媒体社长对外解释说:衡量一家制造企业生存状态的优劣,知名度、企业规模以及现阶段是否盈利都不是主要的考量标准,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家企业现阶段是否具有良性的运营机制,未来是否具有明确的定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把具备这样能力的企业称之为后生存时代的企业。
  中国制造业发展危机突显
  国内制造业厂商大多脱胎于家庭作坊式工厂,以产品代工为主。在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之后,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生存环境的转变,这种类型的中国制造型企业正面临着痛苦的变革期。其所面临的困扰也表现得惊人的一致,生存现状极其相似这些企业可以说是前生存时代的典型代表。
  从外部环境来看,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已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成本上涨给制造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国内市场的竞争变得激烈空前。一边是几年、十几年、最多几十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企业,一边是大多拥有上百年的积累沉淀的西方企业,不管国内制造业是否已经修好了“防御工事”,国际巨头已经纷纷杀到了自家门前。
  从企业内部经营来看,管理成本的不断增加对于流程混乱和频出的问题无济于事,粗放经营的路子已经走不通。在该媒体此次调查当中发现,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着库存积压严重、资金周转困难、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生产计划预测不准的问题。没有生产订单的时候,为市场开拓发愁,接到订单,又开始为生产管理而发愁。很多企业即使通过种种努力拿到订单,但对于订单的消化能力和交付能力却面临瓶颈,产能的弹性度不够,这就像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即使仍有运载能力,途中有乘客想上车都不敢再开门。企业中所有资源和工作重心都围绕着现有订单进行。
  这种订单驱动型的制造企业,其核心问题在于其自身绿色供应链的缺失。在企业的局部供需链上,企业缺乏通畅的进、销、存运作协同的供应链条,现有的订单交付能力在质量方面无法达到客户要求或勉强达到要求,无法做到或未意识到主动高于客户要求;在更大的运营链中,企业没有形成良性的研、产、销良性循环,所有精力都在应付现有订单,对于创新及未来发展缺乏明确规划。而只关注短期生存,发展思路不明晰,缺乏战略规划和市场应变能力,这几乎是前生存时代中制造企业普遍具有的通病。
  以家电制造企业为例:长期价格战使家电企业无暇顾及创新研发,而价格又成为低端生存的唯一手段,如此这般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中央财经大学的苗教授认为,“本身没有创新能力和前瞻眼光的企业,即便进入到别的行业,也只能是给这个行业打扫垃圾”。
  中国制造业整体一直未能摆脱高损耗和低效率的困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但如此的高速发展是以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带动产出为代价。中国每年创造世界4%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消耗着世界上15%的淡水,25%的氧化铝,50%的水泥,28%的钢材……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已成为能源消耗的大户。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却仅为3.8万元/人·年,是美国和日本的4%、德国的5.5%。
  透过种种触目惊心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企业现今的生存状态的确可以用乌云密布来形容。
  制造业江湖水深,驶向何方?
  在此次被调查的五百家制造企业当中,也不乏一部分领先者,它们的生态状态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象。
  “以前我对企业的管理,就像在一堵毛玻璃后面指挥他们走队列,我喊口令,他们做没做动作,动作做得到不到位,我都看不清楚;但是现在毛玻璃没了,我就像手里有个放大镜和一把尺子,不但看清楚了,还更精准了。” 北京石油机械厂的刘厂长笑称,“我们现在还只是刚刚步入后生存时代。”
  其实,前生存和后生存不仅只是两个叫法不同的名词,而是代表着企业所处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和方式中。同样是国内的制造企业,生存状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壤之别?根源上只有两个字,“管理”。企业的管理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和控制过程,其中包括计划、需求、供给、价格、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竞争对手等诸多信息。谁也不会怀疑,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和手工管理模式无法胜任当前的管理需求,信息化管理是制造企业步入后生存时代的捷径同时也是一条必由之路。以北京石油机械厂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制造企业,它们无一例外都通过实施ERP信息化系统打造了其自身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的绿色生存状态。
  国家科技部高新司领导在日前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制造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第一指的是技术革命。从市场角度来讲是指企业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的响应速度。第二指的是管理革命,而管理正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同世界竞争最致命的弱点所在。现在摆在中国制造业企业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是继续沉浸在“世界第四制造大国”的表象中,继续捕捞和应付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啃的订单;另一条路就是主动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而这另一条路ERP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和替代的。
  以美国制造业为例,美国曾是世界最强大的制造业中心,从刮胡刀到钢铁,从化工到飞机,一度几乎所有机器加工制成品无不带有“MADE IN USA”的标签,这一趋势延续了大半个世纪。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印制造业的崛起,美国开始在许多制造业领域逐渐淡出。但淡出并不等于没落,而是正悄悄地进行不断的转化和升级。目前美国的中小制造业公司仅有11.5万家,其中超过80%的企业都应用了ERP系统。制造业所获投资也在逐年上升,研发投资占了美国工业投资的2/3。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长詹姆斯在一次制造业的会议上说:美国企业都在致力于把最新技术融入设计和生产,实施“精益生产”的原则,提高机器人技术的使用和自动化水平,用精准的计划、标准的流程、快速的响应周期来实现“即时完美的交货”。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制造企业总量虽略减但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占到全球近1/4产出的最终原因。
  信息化变革刷新企业竞争力
  上海埃哲管理询咨公司的顾问曾说,管理的灵活是艺术,而流程的灵活则是灾难。中国制造企业都有必要深思:用管理工具的变革来刷新手工作业的无序流程,用管理思想的变革来纠正订单驱动的短视行为——中国制造企业要步入后生存时代,除此以外还有别的途径吗?
  企业经营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原地踏步,因为时代和环境在不停地奔涌向前。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下,中国制造企业已经没有退路可走,要么生存,要么灭亡。这已经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东的表述对中国制造企业可能会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他说:“21世纪的商业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信息的竞争。中国的制造企业在起跑线上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如果在提升管理水平、迈向后生存时代的路途中再慢人一拍,那么失去的恐怕不仅仅是今天的利润,而是未来的生存了。制造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化变革,创新绿色供应链,改善企业内部的生存环境,在战略上实现订单驱动型向管理驱动型的转变,才能顺利步入后生存时代。”
(来源: 赢周刊)